醒酒有哪些神奇的作用,让我告诉你

来源:时间:2021-05-13 15:37:29

所谓醒酒,是指开瓶后将酒倒入醒酒器中,目的是通过倾倒过程和醒酒器中的通风时间,使酒与空气大面积接触,加速香气的释放和单宁的软化。那么,醒酒有哪些神奇的作用,让我告诉你。

醒酒有哪些神奇的作用,让我告诉你

在电影《单身男女》中,有一幕到餐厅吃饭时,点了一瓶1982年的拉菲,并对侍应强调:“拉菲最少醒两个小时。”

如果是陈年老酒,在移注过程中还要注意把红酒的沉淀物(或白葡萄酒的酒石酸结晶体)滗析在酒瓶内壁。移注过程称“换瓶”,透气过程称“醒酒”。

1982年的拉菲要醒两小时,2005年的拉菲该醒几小时?其实,关于什么酒龄、什么品种、什么等级的葡萄酒需要换瓶,以及各自需要的醒酒时间,并没有明确的操作指南。

比如年份同样是1982年、分数同样是罗伯特-帕克100分、等级同样是1855年分级制梅多克一级酒庄、葡萄园同样在波亚克村的两瓶名酒:银行高管要求最少醒酒两个小时,美国著名酒评家罗伯特-帕克却在1982年木桐的品酒笔记中写道:“我在早晨换瓶,晚上饮用,而且第二天晚上又喝了一回,这款酒竟有如此的抗氧化能力……想喝这款酒的读者,在饮用前至少要醒酒12-24个小时……”

从《单身男女》的上映时间及剧情判断,银行高管喝1982年拉菲的时间在2010年前后;帕克这条品酒笔记发表于2000年6月出版的《葡萄酒代言人》杂志,由此推断他品尝1982年木桐的时间应该在2000年6月之前。二者的品尝时间相差10年左右。

那么,年份相同、分数相同、酒庄相邻的两瓶葡萄酒,一瓶比另一瓶多放10年,就需要增加10个小时的醒酒时间?当然,这是教条主义式的疑问。实际上,在波尔多大学酿酒系教授埃米尔-佩诺的经典巨著《葡萄酒的味道》中,对于醒酒还有这样的论述:“如果一定要醒酒的话,就应该在最后那一刻再进行,即就座之前或斟酒之前,一定不要提前。

只有葡萄酒存在某种缺陷的特殊情况下—例如气味不纯净、含有一些气体、酒体单薄,才有必要事先换瓶醒酒,使酒液与空气进行充分的接触。”也就是说,在正常情况下,根本就没必要换瓶和醒酒。

据英国古董玻璃器皿收藏家安迪-麦康奈尔考证,滗酒器的英文单词“Decanter”最早出现在1712年的《Kersys词典》,词条解释是:“由透明燧石玻璃制成的瓶子,用来盛装葡萄酒,并用以将酒倒入杯中。”在麦康奈尔的著作《滗酒器:1650年-1950年历史图解》收录的实物图片中,最古老滗酒器的制造年代为17世纪50年代前后。

不过,滗酒器的历史恐怕还要再往前推两个世纪,因为在佛罗伦萨画家多梅尼科-基尔兰达约于1486年为圣马可修道院创作的壁画《最后的晚餐》中,就已经出现了天鹅颈玻璃滗酒器,造型与今天的Riedel品牌Black Tie Bliss款滗酒器十分相似,画面上每两只一组,共有四组八只,对称地分布于十二使徒之间,每只滗酒器都盛着红酒,旁边还有酒杯和面包。

在基尔兰达约创作《最后的晚餐》的文艺复兴初期,葡萄酒大约还装在陶罐或木桶之类的容器里,直到17世纪初还是使用羊皮制作的酒囊,滗酒器最初的用途很可能是为了把葡萄酒从其他容器中分装出来,便于上桌和斟酒。

当17世纪中后期出现玻璃瓶与软木塞结合的瓶装方式后,由于葡萄酒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不够清澄,又为滗酒器赋予了滗析残渣的使命。后来,随着酿酒工艺的不断提高,做到清澄早已不成问题,但动用滗酒器进行换瓶和醒酒业已演变为一种礼仪,可以使一瓶普通的葡萄酒顿时变得尊贵。

以上的介绍,相信大家都有很好的了解,回顾历史,我觉得滗水器的使用类似于男装左上口袋的胸兜巾。虽然庄重典雅,但据说它的来历只是英格兰国王理查二世发明的擦鼻子的手帕。

郑重声明: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;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直接反馈本站,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