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葡萄远渡重洋、飘零过海,终是成名海外

来源:时间:2021-07-21 16:41:01

葡萄酒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变迁,但是你知道这些葡萄远渡重洋、飘零过海,终是成名海外吗?小编网上查阅了很多关于这些葡萄远渡重洋、飘零过海,终是成名海外的资料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。

有那么些葡萄,它们植根于法国、西班牙等旧世界国家,然而,随着葡萄栽培的自然选择、优胜劣汰,它们被其他的葡萄品种替代,渐渐失去了原本的地位和荣光。然后,一些偶然的机会下,它们漂流过海,被人带到大洋彼岸,却最终在异国他乡邂逅了新生。  1. 佳美娜(Carmenere)

这些葡萄远渡重洋、飘零过海,终是成名海外

佳美娜是欧洲最为古老的葡萄品种之一,最早种植于法国波尔多(Bordeaux)的梅多克(Medoc)地区,与赤霞珠(Cabernet Sauvignon)、品丽珠(Cabernet Franc)、梅洛(Merlot)、马尔贝克(Malbec)和味而多(Petit Verdot)一起被认为是波尔多最古老的6大品种。  作为卡本内家族(Cabernet Family)的一员,佳美娜的英文名“Carmenere”来源于法语中的“Carmin”(深红色,英语中为“Crimson”),用来指代秋天落叶的深红色。同时,佳美在波尔多的历史上还被称为“大威杜勒”(Grande Vidure),但是欧盟(European Union)现在禁止智利出口以“大威杜勒”命名的佳美娜酒到欧盟国家。  佳美娜曾一度被广泛种植于波尔多的梅多克和格拉夫(Graves)地区,被用来酿制颜色深浓的红葡萄酒,或者和味而多一样用于与其他葡萄混酿。然而,19世纪末的根瘤蚜虫病(Phylloxera)几乎毁坏了欧洲所有的葡萄园,佳美娜在此影响下也几近灭绝。在果农们重新种植葡萄园时,佳美娜身影难寻,再加上其在波尔多潮湿寒冷的天气状况下开花困难,产量较其他的品种低很多,因此逐渐被被葡萄种植农们放弃。

现在,法国几乎已经找不到佳美的身影了,只有包括克拉米伦酒庄(Chateau Clerc Milon)在内的少数几家酒庄还会在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混入佳美娜。相比在波尔多的惨淡,佳美娜在智利可谓是风生水起。  自150年前佳美被引进这个国度开始,智利已然成为了世界上佳美娜种植面积最广的国家,出产了世界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佳美葡萄酒。2009年,仅中央山谷(Central Valley)就种植了8,800公顷的佳美,最主要的佳美产区有空加瓜谷(Colchagua Valley)、迈坡谷(Maipo Valley)和拉佩尔谷(Rapel Valley)。随着智利葡萄酒行业的不断发展,佳美也被探索出越来越多的潜力。  2. 马尔贝克

马尔贝克是波尔多六大法定红葡萄品种之一,皮薄,呈紫色,酿制出的葡萄酒色泽深浓,单宁强健,十分复杂,常被用来和梅洛、赤霞珠等一同混酿。这一葡萄品种起源于勃艮第(Burgundy)北部,“马尔贝克”这一名字也是源于此地;而在法国西南产区的卡奥尔(Cahors),马尔贝克又被称作“欧塞瓦”(Auxerrois)或“科特皮诺”(Cot Noir);马尔贝克在其他地区则被称作“普雷萨克”(Pressac)。  由于马尔贝克和梅洛(Merlot)一样,有许多不利于种植的特性,容易出现开花后停止生长的问题,易受春霜、霜霉病(Downy Mildew)等侵害,因此在法国的受欢迎程度日益下降。1956年,一场霜冻袭击了法国,波尔多地区75%的马尔贝克葡萄藤更是因此受灾,从此之后马尔贝克在波尔多的种植便一蹶不振。现今,卡奥尔地区是法国最主要的马尔贝克种植产区。

19世纪中期,法国农学家米格尔·普热(Miguel Pouget)将一些葡萄藤带到了阿根廷,其中最主要的便是马尔贝克。20世纪,阿根廷经济动乱中,部分马尔贝克葡萄园被摧毁,替换为种植瑟蕾莎(Cereza)和克里奥拉格林塔(Griolla Grande)葡萄,用以大批量生产葡萄酒。20世纪末期,阿根廷的葡萄酒市场开始转向高端葡萄酒的出口,人们又重新将马尔贝克这一独特而优质的葡萄品种发掘了出来。  现在,马尔贝克被奉为阿根廷的国酒,在阿根廷的大部分产酒区均有种植,至2003年,其种植总面积超过了20,000公顷(50,000英亩),是该国种植面积最广的优质葡萄品种。阿根廷的马尔贝克单品酒有一些明显的波尔多风味特色,且与法国的马尔贝克酒一样具有较长的陈年潜力,但阿根廷的马尔贝克更成熟更丰富。  3. 西拉(Shriaz)/设拉子(Syrah)

“西拉”是“设拉子”在澳大利亚的叫法。澳洲的西拉可谓是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;而在法国的罗讷河谷(Rhone Valley),设拉子也是这里的经典葡萄品种之一,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极高的声誉。1999年的一份DNA分析表明,西拉是白梦杜斯(Mondeuse Blanc)和杜瑞莎(Dureza)的杂交后代,而这两个葡萄品种都原产于法国南部,因此,北罗讷河谷也被视为西拉的故乡。

1832年,被誉为“澳洲葡萄酒之父”的詹姆斯·布斯比(James Busby)从西班牙和法国引进了一批葡萄藤,其中就有西拉。由于西拉非常适宜在澳大利亚炎热的气候下生长,到19世纪60年代,短短30年间便成为了澳大利亚的重要葡萄品种。现在,巴罗萨谷(Barossa Valley)还存留着种植于1847年的老藤葡萄树。  目前,澳大利亚是继法国之后的第二大西拉种植国,其西拉种植面积在2006年达到了39,087公顷(101,600英亩),主要分布在猎人谷(Hunter Valley)、西斯寇特(Heathcote)、库纳瓦拉(Coonawarra)、玛格利特河(Margaret River)和巴罗萨谷等产区。  4. 白诗南(Chenin Blanc)

白诗南也被称作“卢瓦尔皮诺”(Pineau de la Loire),是一种起源于法国卢瓦尔河谷(Loire valley)的白葡萄品种。白诗南的酸度很高,可以被酿制成各种类型的葡萄酒,因而被认为是葡萄酒世界最 “多才多艺”的品种。  早在9世纪时,白诗南就已经在安茹(Anjou)产区盛行,15世纪时,该品种被引入到都兰(Touraine)产区。20世纪70年代,卢瓦尔河谷种植的白诗南(约占整个法国白诗南种植面积的1/3)被赤霞珠(Cabernet Sauvignon)取代。如今,大部分的白诗南种植在安茹-索米尔(Anjou -Saumer)和都兰产区的中心地带,其中以武弗雷(Vouvray)出产的白诗南白葡萄酒最为卓越。

在南非,白诗南也被广泛称作“施特恩”(Steen)。1655年,荷兰人赞·范里贝克(Jan Van Riebeeck)将第一棵白诗南葡萄藤引进到南非,并最终成为了现在南非种植范围最广的葡萄品种,到2008年,其种植面积达18,852公顷(46,580英亩),将近法国白诗南种植面积的两倍。

郑重声明: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;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直接反馈本站,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。